江山文学网-原创小说-优秀文学
当前位置:江山文学网首页 >> 梧桐文苑 >> 短篇 >> 江山散文 >> 【梧桐散文】知青生活素描

精品 【梧桐散文】知青生活素描


作者:宁夏何老三 举人,3709.04 游戏积分:0 防御:破坏: 阅读:4754发表时间:2014-07-24 15:24:59

(一)房顶上掉下个骡子来
   我是1965年上山下乡到宁夏生产建设兵团13师的北京知青。当时,我们连里除了北京知青和当地的农民外,还有一些比我们来得更早一些的浙江知青。他们的故事也非常有趣。
   1969年10月,他们有四个浙江知青被派去修筑战备公路。修路地段离连队约有四五十里远,因此,必须在工地安营扎寨。他们所住的房子是真正的地窖——在荒地上挖一个深坑,留出一个只能容一个人进出的门,在深坑上面搭上树干、树枝,铺上一层稻草,再压上一层干土。远远看去,这“房顶”几乎和荒地一样平,不留意的人很难看出这就是他们的“住房”。他们四个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。干活劳累一天之后,钻进里面很快就会进入甜美的梦乡。早晨起来被子上厚厚的一层沙土,每天都如是。脸上脖子上,凡是暴露在被子外面的部分也是沙土一层。
   有一天半夜,他们正在蒙头呼呼大睡,突然被一阵“轰隆隆”的巨响惊醒了,紧接着,压在“房顶“上的干土面子和碎稻草“刷啦啦”地掉到了被子上。他们都被吓懵了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。黑暗里,他们觉着头顶上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晃动。一个知青大着胆子用双手去摸,摸到了一个毛茸茸圆鼓鼓的东西,“这是什么!”这个知青大声叫起来,其他同伴也都处于极度的恐怖之中。大家抱着被子从哪个怪物下钻出来,一个说:“我出不来了,腿压住了,快来帮我。”里面还有一个也在喊叫。胆子最大的一个知青硬着发麻的头皮又钻了进去。原来掉下来的一根梁砸在那个知青腿上,死死地夹住了腿。胆大的知青使劲地抬那根梁子,却怎么也抬不动,只好用手扒腿下面的土。好在下面的土坯还松软,大概过了半个小时,终于把那个知青的腿扒了出来。他们也不管伤势如何,赶快爬出了这是非之地。
   他们拥裹着棉被,惶恐地坐等天明。天色快亮时,他们才弄清了,原来是一头骡子夜里出来觅食,寻着他们的“房顶”上的稻草大嚼起来,却不想掉进了“陷阱”。“房”上的四根粗树干被它蹬掉了两根,幸好还有两根把它的身体挡住了。它在黑暗中挣扎,只是四蹄不着地,把个毛茸茸圆鼓鼓的大肚皮悬在了四个知青的头顶上。看到这里,他们都暗自庆幸:“好悬哪,要是它在房子里耍起性子来,还不知会把我们踩成什么样子呢!”
   (二)泼鱼
   我是宁夏农建13师北京上山下乡知青,我们所在的连队在银川市郊的平吉堡。这里土地肥沃,灌溉条件特别好,有黄河灌溉渠之一的西干渠从我们连队的土地上流过。
   黄河盛产鲤鱼,黄河水流到哪里,哪里就有黄河大鲤鱼吃。
   我们连当时种了几百亩水稻,稻田里灌的就是黄河水,黄河大鲤鱼也就随之跑到稻田里了。我们插秧时踩的脚印,成了鲤鱼的窝。水稻成熟季节,稻田里的水撤光了,只有我们踩出的脚窝里还留着水。于是,一个脚窝里就会留下一窝水、一窝鱼!用手一抓,总能抓上一两条鱼。弄好了,还能弄上三四条来。那可是活蹦乱跳的黄河大鲤鱼呀!虽然当时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油,炸点黄河大鲤鱼还是挺舍得的。
   稻田撤水能捉鱼,这个消息让很多人知道了,大家都跑到稻田里去捉鱼。稻田里的鱼就捉不到了。
   有一天,我们连的知青哈雷突然想到,既然稻田里有那么多的鱼,那排水沟里肯定鱼也少不了。可是,没有渔网,怎么捉鱼呀?我们一商量,干脆,用苯法子!把排水沟两头打上坝,再用脸盆往渠背儿上泼水。水泼得差不多了,鱼自然就留在渠背儿上了。
   泼鱼很累呀,泼个十来分钟,腰就疼得受不了了。不过,看到活蹦乱跳的鲤鱼再也没有了水里的威风,乖乖地任由我们装进洗脸盆里,腰也好像不疼了。
   这真是个好法子!我们一边泼水,一边看着金灿灿的黄河大鲤鱼在渠背儿上活蹦乱跳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!泼鱼,多好的主意!我们真够有天才的!
   (三)多功能鸡
   老朽属鸡,今年69周岁。很多人说,属鸡的不好,辛苦的命,一天到晚老得啄食,一会儿不啄食,就会饿个半死。
   老朽一想,有道理,自己这一辈子就没有消停过,老是忙忙碌碌,闲不下来。上学、上山下乡、回北京找工作、找住房、当了自由职业者以后,到处找饭辙;好容易退了休,还得给儿子买房、娶媳妇。自己也不会消停过日子。还要把写作捡起来。一下子上了几个网站。有的网站虽然只是说点家长里短,但是你得费时间呀。
   后来我一查成语,嘿,只要是带“鸡”字的成语,就没有什么好听的: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、偷鸡不成折把米、陶犬瓦鸡、鼠肚鸡肠、手无缚鸡之力、山鸡舞镜、杀鸡取蛋、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、木鸡养到、井蛙醯鸡、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、鸡鹜相争、鸡犬升天、鸡犬不宁、鸡犬不留、鸡鸣狗盗、鸡毛蒜皮、鸡飞蛋打、鸡虫得失、鸡不及凤、割鸡焉用牛刀、缚鸡之力、呆若木鸡、鸡毛蒜皮、鸡飞狗跳、斗鸡走狗、落水的凤凰不如鸡等等,敢情属鸡的没什么好词来褒扬呀!
   不过,这些天,我和几个知青朋友聊天时,却意外地发现了鸡的伟大之处。
   一位知青朋友文革期间曾经到过一个非常落后的村庄里搞“四清”,全村没有一间瓦房,都是窑洞。老乡全家盖一两个破棉花套,大姑娘没有裤子穿。那个地方是个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干旱地区,老乡甭说洗脸洗澡,就连喝的水、做饭的水,都要靠解放军每天用汽车拉着水罐来定量供给。女人一生都没洗过两回澡,头发就是往脑袋上一盘,永远也不洗,头上的虱子白花花一片。工作组的女孩子没两天也被虱子包围了,连穿的毛衣上都是白花花的虱子,洗也没法洗。咋办?有一个女知青突然看到门外有一只鸡。她灵机一动,把毛衣、外衣等都脱下来,扔到门外。公鸡一看到那些活蹦乱跳的虱子,立刻叨起来没完。不一会,毛衣上的虱子就基本叨干净了。
   还有一个知青朋友,在兵团没有干几年,就被城里的学校看上了,学校让他立刻到学校报到。他跟校长讲条件:“我去学校没问题,但是,我得把我们家的几只鸡带上。我的孩子太缺营养了,就靠着每天吃个鸡蛋补充补充呢,我又没钱买,只能从我养的这几只鸡屁股里找营养了。”校长也没辙,只好同意。
   这位知青朋友在农场养鸡都是放养。他把鸡带到学校后,学校不让他搭鸡窝,他就得想别的招儿。他看到学校种了一大片果园,就和校长商量好,把鸡放到果园里喂养。
   嘿,这回鸡可管大用了。它们不但能把地上的虫子啄干净,还能飞到果树上去吃毛毛虫。到了收获季节,学校的果子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。校长不但重赏了我的朋友,还动员全校全体老师在果园里养鸡。鸡,成了学校炙手可热的好东东了。
   您看看,鸡是不是具有多种本领、多个用途呀!
   哦,我的多功能鸡呀!
   (四)平吉堡西瓜
   我是宁夏农建13师北京上山下乡知青,我们连队的所在地是在银川市郊区一个叫做平吉堡的地方。那里别的不出名,可要提起平吉堡西瓜来,那可就大大地有名了。
   提起平吉堡西瓜,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。有一次,几个小伙子坐在一起吃西瓜,旁边还有一个人专门切西瓜。这个人刚把西瓜切完,那几个小伙子已经像吹口琴一样把这个西瓜吃完了。这个人越切越快,那几个小伙子也越吃越快。七八个西瓜吃完了,接西瓜的脸盆里只留下二十几颗瓜子。人家问这几个小伙子,你们吃西瓜怎么不吐子儿呀?你猜他们怎么说:“因为平吉堡西瓜太甜了!连瓜子都是甜的,我们舍不得吐!’听到这儿,你一定会说我准姓王,要么怎么会自卖自夸!不是我吹,平吉堡的西瓜,那可真是吃一口甜掉牙呀!
   平吉堡西瓜,个大、皮薄、瓜子少而甜,个个都是沙瓤,用刀一切,“兹啦”一声,即成两半,清脆得很。
   说起平吉堡西瓜,那可是塞上有名。每逢西瓜成熟之季,都招来不少人争相购买。这瓜一般都是七八斤一个,压条瓜可就大了,十几斤二十几斤一个的是常事。有的甚至重四五十斤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还曾有过一个六十来斤的大西瓜,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里展出呢!
   可是,信不信由你,这蜜甜爽口的大西瓜,全是从过去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种出来的。有人说,您别外行了,沙瓤西瓜是从沙质土壤里种出来的,盐碱地里哪能种出这么好的西瓜来?
   俗话说,话不说不透,砂锅不打不漏。听我从头说起。
   话说有一个叫杨涛的老汉,四十年前,他从部队转业到平吉堡。那阵虽说他才四十岁,可旧社会扛长工留下的一条弯曲的脊梁骨,一张满是褶子的脸,使他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。再加上他在解放战争中负过伤,两块枪子皮,一块留在他的腿肚子上,一块还留在他的腰里。领导照顾他,给他安排了看管树林的工作。
   1958年,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,杨涛同志怎能看着同志们风风火火地干社会主义事业,自己却在家里当闲人呢?他看到队里有一片多年没种过的盐碱地,主动提出要在盐碱地上种西瓜,为队里开展多种经营、改造盐碱地,创出一条路子来。
   这时有人说了:“老杨想在盐碱地上种出西瓜来,那是坐飞机吹喇叭——响(想)得高!”老杨心中有杆秤,成不成,这会儿不跟你在嘴上争,等种出西瓜来让你看,你就服气了。
   就在那年清明节前后,老杨小心翼翼地把瓜种了下去,可是过了半个月也没见瓜秧顶出土来,刨出瓜种一看,瓜秧让碱气拿死了。支书帮着他分析了原因,并给他出了个主意——拉沙子压碱!还派了几个人跟他一起干。
   就老杨那腿、那腰,每天没日没夜地拉沙子压碱,哪能受得了?晚上他刚一回家,躺在炕上就起不来了。老伴特意给他买了个热水袋敷腰和腿。就是这样,他没哼过一声……
   第二次把瓜种了下去,没几天就长出了翠緑欲滴的两片叶子,白玉般的一条根根儿。老杨别提多高兴了,他没事就用瓜铲轻轻地铲去瓜芽周围头发丝般的细草。中午太阳毒,他用草帽给弱苗挡阴凉。人家都说老杨对瓜秧,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。过了几天,瓜秧又蔫了。老杨饭也吃不香,觉也睡不安生。他逢人便问,见着种瓜知识的书就翻,终于查明了原因:沙子只能压住土壤表面的盐碱,气温一高,土壤较深层的盐碱就上升了。看来,拉沙压碱也不能治本,他下了狠心,一定要从根上治盐碱,于是决定挖沟排碱!
   这挖沟排碱可不是说说唱唱的事儿。农场里农活有四累:挖沟、脱坯、割麦子、上房泥,这挖沟是“四累”之中最累的活儿。老杨不管那一套,日挑太阳夜挑月亮,铁锹换了又换,直到换了个特大号的铁锹头,一锹能甩十几斤土,他才觉着凑合了。
   老杨这么一干,感动了多少人!在大跃进的年代,谁能看着别人拼命而自己袖手旁观呢!
   于是,全队二百多口子知青和老职工齐动员,连红领巾都上了阵,没几天就挖通了两条六百米长的沟。地里的碱慢慢顺着沟排走了,瓜秧一天天缓过来了。
   老天也好像故意要为难人,就在瓜秧越长越水灵的时候,一场大风把几经折磨的瓜秧吹倒的吹倒,压死的压死,好不叫人心痛!老杨和他的伙伴们用手扒去压在瓜秧上的沙子,扶起被风吹倒的瓜秧,又在缺苗的地方进行補种。为了防止再有大的风沙袭击,他把自己家分的高粱杆给瓜地搭上了风障。从那天起,老杨每年一到要出瓜苗时,就住在瓜地旁边……
 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杨涛在盐碱地上种西瓜终于成功了!你看那西瓜,掂一掂,压手;弹一弹,“嘣嘣”;挤一挤,“沙沙”,只听听这声音,也保管你涎水满口。有一年夏天,老杨被评为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劳动模范,我正巧被派去采访他,因此有幸见到了老杨和他的瓜园子。
   老杨的瓜园子坐落在稻香四溢的水稻田旁;两行高高的钻天杨耸立在宽大的排水沟旁,一片墨緑色的瓜秧头都往一边甩着,黄色的小花引逗着无数蜜蜂在花间穿梭,一个个圆咕隆咚的西瓜,有的像大圆锤,有的像排球,还有篮球般大小的真像是祖孙。老杨告诉我们,这是前后相差十天的西瓜,为的是保证市场供应。
   老杨一边说着,一边把我们让进他那瓜房兼宿舍。有人计算过,他这二十年来,只在家里睡过六年觉,有十四年的时间是伴随着瓜苗、瓜秧、生瓜和熟瓜一起度过的。
   老杨热情地给我们打开了三个不同品种的瓜,真是名不虚传,瓜瓤熟透,入口即化,而且那甜呀,透进心里。我一边品着西瓜一边想;平吉堡的水土,使得这里的西瓜香甜可口,而改造平吉堡水土的老杨和他的战友们,不正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甜蜜、更加美好而永远保持着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吗?
   平吉堡的西瓜哟,我赞美你!

共 4844 字 1 页 首页1
转到
【编者按】知青生涯很苦,那种苦,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明白,你就是说,他也很难明白。可知青的生活,又有它甜蜜的时候。我的八年知青生涯,是我一生最大的一笔财富。就因为那段生活不仅有苦,也有甜。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?我的确从来不悔。因为那段生活,我才会懂得生活,因为那段生活,我才学会生活。三哥的作品让我亲切。因为真实,因为准确。我也泼过鱼,我也吃过老职工的鸡,我也曾经用火烤衣服里的虱子。每次回北京,老太太都先把我赶进卫生间洗澡,让我把里里外外衣服都扔掉。我也看过瓜,平吉堡大西瓜最好的就在原来二营部,也就是后来的林业连。谢谢三哥,感谢赐稿梧桐文苑【编辑:江南铁鹰】 【江山编辑部·精品推荐1407250008】

大家来说说

用户名:  密码:  
1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宁夏何老三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4 16:13:53
  老弟的点评很到位,谢过了。
2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诗词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4 17:18:15
  那是多苦的知青生活,现在回忆感觉挺有意思。欣赏学习师伯佳作,感谢投稿。
   一纸相思为哪般
   常叹人生路途艰
   红叶自有提诗意
   偶得清心做酒仙
回复2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宁夏何老三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4 20:55:39
  诗词小朋友好!你的点评别具一格,都是用诗歌来点评的,足见小朋友诗歌造诣之深。小朋友快成诗神了!
3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晚霞晓文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5 11:21:20
  祝贺何社喜摘一精,恭喜、恭喜。问好,祝创作愉快!
回复3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宁夏何老三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5 15:07:34
  谢谢晚霞社长。
4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张之章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6 08:56:05
  写实是何兄的一大特长,足见阅历之深。
流星惊月风前影,笔落天涯腕底香
回复4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宁夏何老三        2014-07-26 10:56:13
  谢谢之章友。老朽还能拿得出手的东东,只有这些了。
5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汉族一民        2014-08-02 07:56:23
  从生活里提出来的东西就是好,就像排出盐碱而留下的那平吉堡的西瓜,很甜,甜得实在。
一个正在行进中的男人
回复5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宁夏何老三        2014-08-02 13:04:53
  谢谢汉族一民文友的到访与评论。问好。
共 5 条 1 页 首页1
转到
分享按钮